top of page

網路服務業從未凋零,只是重心正在轉移

  • 作家相片: 博時科技 Boostime
    博時科技 Boostime
  • 2021年2月23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023年5月10日

evolution of service marketplaces

我們都知道過去數十年來電子商務不斷成長,而服務業在數位轉型上則落後一大截,雖然有服務平台如 Uber 的出現,但還有更多服務類別的需求還未得到滿足。

本文來自 a16z 合夥人 Andrew Chen,將分享服務業未來的發展,如果你是個正在尋求挑戰、想要解決服務業複雜問題的創業家,此篇文章能給你一些靈感,挖掘服務業的機會及可能,而 Boostime 能提供網路服務業所需的解決方案,幫助你省下更多心力。


在過去 20 年裡,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購買商品的方式,Amazon、eBay、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順勢而起。但面對消費方式的巨變,及商品經濟的不斷推陳出新、茁壯,服務性消費與服務業在網路上的發展則相對落後。舉例來說,根據統計,雖然在這段時間裡,服務性消費占美國全國總消費支出的 69%,但只有近 7%與網路有關。這代表什麼?代表一個龐大的、過往難以企及的市場,仍等著網路業者前去解鎖。


這篇文章中,Boostime 將與您一起討論:

  1. 為什麼服務業遲遲很難「轉線上」?

  2. 服務業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

  3. 服務業濟的未來,和突破現狀的方法會是什麼?



軟體業正試圖「吃下」服務經濟的大餅,但速度太慢了


我們都有跟親友詢問過「哪裡有優質服務業者」的經驗。像是哪裡有好醫生?哪裡有厲害的美容師?把小孩跟老人家送到哪照顧會比較好?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也用在網路上買東西的方式,買到這些服務?


因為服務業與網路的融合實在太龜速了!之所以慢到「遠遠落後」商品經濟,整體來說有下列這幾種原因:


  1. 服務的類型及模式複雜,很難如商品般一一歸類

  2. 服務的品質和評價太主觀

  3. 服務業大小公司零散而難以規模化

  4. 服務業的管理者或決策者,往往缺乏數位工具和上網時間

  5. 「真實世界的互動」是服務業的核心,難以透過網路來滿足


首先,我們知道服務是複雜而多樣化的。不同的服務會由不同的業者來提供。由業者提供服務程度上的不同(像是你心目中的「深度清潔」跟你鄰居的「深度清潔」不太一樣),供需雙方往往難以在第一步就達成共識。


其次,服務「品質」往往缺乏明確的評價標準。對某個服務在安全性、方便性的主觀評價,可能會誤導下一位有相同需求的人。


第三,業者們,尤其是比較小的廠商,其經營者往往缺乏數位工具和能上網的時間。比起在線下買賣,在線上做生意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獲客成本。商品製造的優勢之一是規模化,只要商品有需求,也建立起足夠規模,就容易壓低成本。大型供應商能把許多商品規模化,一一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服務業者很難這麼做。如果要一一響應客戶的需求、滿足每次專案的行銷計畫,到維護各個銷售管道運行無礙,對他們來說成本都無比巨大。


第四,現實世界的互動是服務業的核心。商品的生產、分配銷售與實際消費是彼此獨立的,拆分起來也相對輕鬆。但服務業則相反:許多服務仍需要透過線下環境來互動並完成交易。


以上因素,使得服務很難像商品般迅速數位化與網路化。但「難度高」不代表「做不到」,其實為了突破這個困境,服務業早已經歷過多次變革。



服務業市場的四個時代


1. 清單時代(The Listings Era,1990年代)


作為類似商品般的存在,「服務」在進入網路時代時,仍然懞懞懂懂。這個階段的大型網站與平台們,以提供搜尋功能為主,消費者可以去搜尋,然後完全仰賴自己的眼光(和運氣)去選擇要用哪家業者,主動聯絡,並確認交易價格和時間。


在這階段,消費者被迫獨力承擔選擇的責任。網站只幫你媒合(讓你搜索到)而不用付出品質保證,當年的 Craigslist(黃頁型網站)便是如此。Craigslist 提供了多種服務的聯絡方式,包括房屋改造、清潔、婚禮攝影等。但因為網頁功能很普通,消費者體驗相對不佳。

Craigslist
當年 Craigslist 黃頁型網站


2. 清單分拆時代(The Unbundled Craigslist Era,2000年代)


此時的業者專注在垂直整合上,為消費者客製以滿足其需求。許多能「量身打造」需求的新創公司及其網站們,正試圖一起幹掉 Craigslist。

The Unbundled Craigslist Era
能量身打造需求的新創公司及其網站

為了改善消費者體驗,這些網站們都想創造一些前所未有的功能,例如把服務分類分得更細、上架的審核程序更為嚴格等。


比起之前都靠消費者盲測、盲試,這的確合理多了。但問題依然不小:消費者依然需要自行選擇並自行聯絡業者,且網站的可信度仍然有限。

更多新功能也在此時被開發出來,像是以留言系統來提供客觀資訊等。但讓消費者自行留言,對提升可信度來說仍有其侷限性,如果留言評價無法量化跟標準化,依然是把「做選擇」的步驟,留給「選擇要不要相信」這些留言的下一位消費者而已。



3. 「Uber for X」時代(The “Uber for X” Era,2009 — 現在)


Uber

2010 年初,出現了一系列隨選型(On Demand)服務平台,包括租車、餐點外送等服務。得益於行動網路的普及,消費者只需在這些 app 上滑一滑,即可預訂服務。以 Lyft、Uber 為代表的服務平台,通過高效率串接,讓業者們得以共同協力,與平台一起建構全新的消費體驗。


跟過往相比,這些服務平台的厲害之處,是資訊流動性更高,且使用起來更便利。他們還以各種自動化功能,確保消費體驗永遠順暢:像是自動供需配對、自動價格確認、自動交易處理等,並以憑證來保障交易雙方。


與以往「業者直接跟消費者接觸」的情況不同,從這個時期開始,服務平台的角色被大大強化了。譬如說,大家潛意識裡會覺得「我是從 Uber 那裡下單跟獲得服務」,而不是具體提供服務的某輛車,或某位司機。


所有「抄」Uber 抄得還不錯的 app,最終都以滿足這些瑣碎的需求,為供需雙方建立一套互信和激勵機制,來獲取市佔率跟流量。而因這些服務更緊密地與網路環境結合,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得以進一步受到保障。



4. 管理市場時代(The Managed Marketplace Era,201X年 — 現在)


過去幾年裡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Uber for X」的商業模型非常適合那些提供「基礎服務」的業者,但服務業世界極為巨大,還有更多複雜、昂貴且需要更多信任的服務類別,沒有在上一波潮流中存活下來。


而我們把目前時代稱為「managed marketplace」,是因為它們的確承擔了部分實地去管理服務體驗的額外工作。瞄準這些市場的新服務平台們,不僅需要被潛在消費者發現,與業者建立關係,還必須先進行一系列「培養信賴感」的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依然會更相信平台本身,而非服務業者。而為了彌補相運而生的高運營成本,平台們通常會把自家功能給「商品化」,並對業者及消費者雙方收取更高的費率。


顯然,這些平台是以幫助消費者能接觸到更高品質服務而生的,因此他們會傾向選擇需要高度信任,或具備高交易價值的進階服務(如房仲、婚禮、葬禮等)。但也意味著,比起「基礎服務」,這些進階服務的交易量將會更少。



服務業的未來


下一代的服務業,是否能進一步「解放」那些更專業、更複雜,更直接影響到許多人生活的服務類別,像是監管、工程、會計、教師、法律?


這些行業的專業,必須先經由政府機關或專業組織認證。認證雖然象徵「品質保證」,但同時也嚴重限縮了業者的數量,讓市場無法競爭起來。

Companies tackling regulated services
致力於解放受管制服務業的公司


解鎖受監管行業的「特殊策略」


許多做成人娛樂、博弈、毒品的新創公司,無時無刻都在試探灰色地帶。這些平常受到特別監管的行業,為了早對手一步賺到錢,往往願意在某種功能成為主流前,先冒著風險使用它。


博弈業與其設立的線上平台,以持續增加消費者黏著度與消費頻率來大發利市;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內沒有時鐘,甚至沒有窗戶,在裡面很難意識到時光流逝,而類似的「特殊策略」也出現在其線上服務過程中。這類作法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極力阻止消費者離開,並刺激他們不停參與其中。


「特殊策略」也影響了其他服務業者,像是廣告商、彩券商、遊戲商及社群平台。彩券商便率先以大數據技術來訂定特殊策略,而最能讓彩券商發大財的,是那些會長期輸錢的忠實大戶們,所以用技術收集使用數據、分析喜好,並採用專門手法刺激他們繼續購買,是必要的做法。


更甚者,「特殊策略」逐漸擴散,開始影響如銀行財富管理部門等行業。近年間,高淨值的銀行客戶們能獲得更客製化、更量身打造的建議,而中產階級或中淨值的客戶們,只能得到標準化產品、標準化建議和服務。


同樣邏輯來說,成人娛樂商其實才是大前輩:身為內容付費的濫觴,成人娛樂商熟知各種勸誘付費的小招數,坊間服務業者都該拿來參考、學習。


話說回來,如果想要在受到特別監管的行業中,去挖掘有足夠潛力能在未來一飛衝天的服務,那這些是可能的做法:


  • 幫助消費者更快搜尋到相關服務

  • 雇佣和管理現有業者,以保持穩定的服務品質

  • 擴展或擴充業者數量

  • 灰色地帶:先與那些還未受法律許可的服務業者合作


1)幫助消費者更快搜尋到相關服務

部分新創公司,正為那些對消費者來說不太好找的服務進行垂直整合,節省搜尋時間,像是幫消費者聯繫上有裝潢經驗與執照的專業人員等。


2)雇佣和管理現有業者,以保持穩定的服務品質

公司可以通過雇佣和管理現有的業者,來確保、甚至進一步提高消費者體驗跟服務品質。例如,在房地產領域,如果房仲的酬勞跟消費者滿意度之間能正相關,也許很多「敲竹槓的黑心買賣」就不會出現了。


3)擴展或擴充業者數量

以「改變使用情境」並「提供相同服務」,來提升服務效率,也不失為絕妙一招。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教育產業:透過雲端技術,讓老師與學生遠端互動,並把原先在線下銀貨兩訖的行為「搬」到線上,來重新分配原先集中在線下的教育資源。


4)灰色地帶:先與那些還未受法律許可的服務業者合作

有些服務業者,是因為提供法律灰色地帶上仍未受許可的服務而迅速崛起的,像是 Lyft、Uber。要記得:速度就是超能力。搶在別人前面先打下並壟斷某塊服務的江山,比起保持清白之身,也許來得更划算也說不定。



結語


過去十幾年來,從租車、餐點外送到各種生活式服務的冒出、崛起,網路「滲透」進一般民生服務業的狀況仍不斷發生。但很明顯地,繼續滲透將變得越來越難。另一方面,那些目前還受到特別監管的行業,將來未嘗沒有對消費者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機會。


如果能有效改造這些服務,藉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收入,提供彈性更高的工作,降低消費者獲取服務的難度和成本,也將進一步改善消費者和專業人士的生活品質。


最後,想了解網路服務業的未來?最棒的方法之一,便是努力研究目前被人為管制的行業,並透過 Boostime 的協助,從中找出缺口,繞道而入。現在就註冊 Boostime 免費試用,開啟你的數位轉型之路!

2 Comments


Lorde Laura
Lorde Laura
Aug 07

With printable directions available, Mapquest Directions remains useful even when mobile data is unreliable, giving it a practical edge over some navigation-only apps that require constant connectivity.

Like

Kari Maru
Kari Maru
Jul 10

The music in Geometry Dash Wave often syncs with the obstacles. Listen to the music to predict when to jump or change.

Like
kk
bottom of page